最近,许多人对CoinGlass等数据网站提供的“清算地图”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CPBOX专门去探究了其背后的算法逻辑。
一、数据来源:交易所公开的API
首先可以确定,这类网站的期货流动性数据必然来自各大交易所提供的公开市场数据API。查阅OKX和币安等交易所的API文档,确实能找到提供成交记录、爆仓数据和持仓总量等信息的接口。
二、算法的核心: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推演
这些数据网站将具体的计算算法视为商业机密,绝不外泄。因此,我们只能基于可获取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测。
目前可以准确获得的数据有:
- 成交记录:每30秒内的期货订单成交详情。
- 爆仓数据:大规模爆仓发生时的价格、人数和金额。
- 持仓总量:特定交易对的未平仓合约总量。
而绝对无法获得的关键数据是:
- 用户杠杆率:每个仓位具体的杠杆倍数。
- 仓位模式:用户采用的是逐仓还是全仓模式。
- 平仓记录:用户主动平仓的详细记录。
三、一个可行的算法构建思路
如果让我来开发一个类似的产品,我的思路大致如下:
- 判断开仓与平仓:
- 持续监控成交记录,并对比成交发生前后的持仓总量变化。
- 如果成交后持仓量增加,则这笔成交大概率是开仓;反之,则可能是平仓。
- 反推杠杆率分布:
- 将开仓的成交价格和数量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潜在仓位”的数据库。
- 当后续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并引发爆仓时,根据爆仓价格和爆仓量,可以反向推算出:在哪些价格区间,有多少仓位使用了大概率的杠杆。
- 通过多次这样的数据拟合,最终可以得出一个市场的杠杆率分布画像(例如:20%的人用100倍,35%的人用20倍等)。
- 绘制清算地图:
- 基于这个“杠杆率分布画像”和当前的持仓数据,就可以计算当价格到达某个点位时,会触发多少仓位的清算。
- 例如,当市场价格上方1%处是100倍杠杆多头的主要开仓区,那么这里就会被标记为一个高强度的清算区,并在地图上以醒目的颜色显示。
四、重要结论:清算地图是“精确”与“估算”的结合体
因此,普遍认为清算地图是“完全拟合”或“完全精确”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描述是:
- 相对强度是准确的,绝对位置存在误差:
- 清算地图上不同区域的颜色亮度(清算强度) 是高度准确的,因为它直接源于真实的开仓数据和推算出的杠杆分布。
- 但是,密集清算区的精确位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算法无法知道每个仓位的精确强平价格,只能根据平均杠杆率进行估算。
- 对分析的实际影响:
- 我们不能再依赖清算地图来判断精确的清算目标点位,而应将其视为一个 “模糊正确”的目标区间。
- 然而,对于清算方向的判断,它依然极具价值。如果价格上方几乎没有空头流动性,而下方不远处聚集了大量多头流动性,那么市场向下清算的概率依然远大于向上。
五、最后的警示:交易所的“上帝视角”与用户风险
动脑想想就会明白,关于每个用户的精确杠杆、仓位和强平价等数据,交易所完全掌握,但绝不可能公开。这既涉及用户隐私,也会带来被恶意狙击的风险。
这也引申出一个严峻的现实:如果一个币种的期货合约只在一家非合规交易所上线,那么这家交易所理论上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它拥有完全的“上帝视角”。
因此,这再次提醒我们,选择在受严格监管的合规交易所进行交易至关重要。只有在作恶成本极高的环境中,用户的资产安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